金光啟示錄

金光啟示錄

作者:邱武德

出版社:發言權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4日

內容簡介

《金光啟示錄:台灣金光藝術起生》,是作者邱武德從小經驗台灣布袋戲美學的洗禮,歷經七、八年的文字整理,爬梳出獨特的台灣美學觀點。本書記載了從戲棚金光野台戲開始、黃俊雄時代的電視金光布袋戲以及視覺動畫十分精采的霹靂布袋戲之所以受到平民百姓愛戴的緣故,從人物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服裝、道具、聲光視覺等等切面,來講述專屬於台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元素。作者做了層層的訪查與整理,以自己獨特的跨時空觀點與活潑如說書人的劇本寫法,將布袋戲的淵源、脈絡以及種種為人不知的典故,一一理出,並發現其與當代台灣藝術界的創作淵源有所接連,而藝術即生命的體驗,台灣人便是活在變動的歷史背景下、混血的多元文化中、拼裝、變體、錯亂、錯亂中再生的狀態裡,人生如戲,台灣人的一生,如同一齣齣金光戲的上演,由此演繹而出,屬於台灣人的「金光藝術」。(※起生,有起死回生、就地展開之意。)

感想

    小時候住在廟口附近,不時會有酬神表演,絕大部分都是布袋戲的演出。每每看見布袋戲就被華麗的燈光效果所吸引,即便知道這些「人」是假的,或許比金庸筆下的人物還假,但卻對它們著迷不已。每次經過販賣布袋戲人偶的地攤都想要擁有一具布袋戲人偶,當初最想買的角色,不算是最有名的主角,而是黑白郎君。可是布袋戲的人偶價錢始終高居不下,動輒千元起跳,並非是小學生所能負擔起的價格,於是便懷著這個記憶上到小學五年級。

    非常幸運地在小五時,學校的美術老師對於文化方面的推廣不遺餘力,先後讓學生製作陶器、皮影戲...等,當然也不會忽略掉布袋戲的製作。還記得那時的我滿心期待手中的人偶可以成為像電視上的那般雄偉、英俊瀟灑,但是一拿到的SIZE跟外面賣的已經小了一圈,又是用兩光的彩色筆去上色,簡直就糟到極點。所以也不知這個人偶最終流向何方。自此之後,布袋戲就從我的生命中逐漸流失。

    會重新關注到布袋戲的文化,應該是SOS的新聞被布袋戲迷公幹的時候吧!說真的,若沒有SOS的口誤,這布袋戲的文化或許仍舊侷限在屬於獨特某依族類的人所關注,反觀大多數的人對於布袋戲文化依然抱持著可有可無的心態。在當時唸歷史系的我更加汗顏,對於自身的文化卻關心不足、照顧不周的恐慌,更憂心其他人的心態,是否布袋戲文化是否遇見瓶頸、遇到亂流而即將關門大吉。幸虧,事情未退化到如此地步,不僅馬上就有人跳出來發聲,甚至連不是布袋戲迷的人也強烈抨擊。布袋戲在「意外」炒作之下,再度站穩了它的地位。霹靂頻道的隨後出現,更替布袋戲保留了一席之地。

    在還未閱讀《金光啟示錄》這本書的時候,根本不知道『金光布袋戲』是『霹靂布袋戲』的前身。早在我認識布袋戲的同時,『霹靂』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布袋戲權威,也沒有其他可與之抗衡的勢力。而電視上在播出布袋戲的歷史時,通常也都是由黃俊雄一家開始介紹,所以『金光』的封號,不僅沒有讓我聯想到布袋戲,反而有另一種想像...(金光黨!?)

    若是沒有邱老師的詳細分析,我們根本就不了解『金光布袋戲』才是布袋戲的老祖宗。不僅如此,邱老師利用角色的設計、劇本台詞去剖析布袋戲歷史的更迭興衰,更解釋布袋戲中內涵文化的重要性及與歌仔戲之間的不同之處。沒想到布袋戲竟然是為了追求西方自由、流行、科技、,製造眩人耳目效果,融合漢文化玄學「氣」的觀念與日本「武士道」意志力精神,這拼湊起來的風格竟是現在人普遍追求的「普普藝術」。早在幾十年前我們就已經具備而不自知,甚至只盲目追求西方的「普普風」,真是感慨!而布袋戲的演化同時也是台灣政局更迭的最佳寫照。日本人為了要「皇民化」不惜將推廣的政令意見表述動到民間藝術上來,國民黨在解嚴前也曾表態布袋戲腐化人心停演。布袋戲除了面對政局的動亂而影響,也會因自己本身勢力的分化、社會角頭的豪取,有了某些不得不為的行為。布袋戲文化儼然成為台灣社會的縮影,不管是國家、社會、人民,都可以從布袋戲的劇本台詞窺見一二。

   反觀歌仔戲的走向卻與布袋戲全然不同,這點也是作者極力想表達的。為何歌仔戲不輪不類,布袋戲能維持獨特地位,或許在於它仍舊維持住自己的風格,不盲目的隨波逐流,更可能是歌仔戲守成不牢,連自己本身都已然忘記,成為無血無肉的形式藝術,了無生氣,實屬可惜!可見布袋戲還是有其一定的原則,才能屹立不搖!
 
    看完《金光啟示錄》後,開始懷念起布袋戲的美好,趕快去轉霹靂頻道看看吧!或許『啟示錄』三個字太過沉重,卻深深地表達作者的真情意,希望台灣人能再度重視屬於台灣真正的文化根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