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牌效應
作者:恩田陸
編/譯者:施雯黛
出版社:角川書店
出版日:2002/12/06
內容簡介
這個故事是環繞在東京車站周邊發生的。原本各是完全不相干的幾個小團體,但隨著情節的發展,小團體之間開始產生了交集,一直到最後,每個小團體的焦點都在一顆炸彈上面。
這部小說所強調的並不是事件的恐怖或者是驚悚,反倒是以人性的角度去看陷於事件當中的人,他們在面對緊急狀況時,本能反射出的想法及行為是什麼?並且巧妙的利用東京車站這個空間,讓故事內容更為複雜及有趣。這是一般推理小說未曾有過的故事鋪陳方法。
清新、不老套,讓喜歡推理類型小說的讀者能夠多一種選擇。
強力推薦
小說裡的人物角色相當多,共27名。錯綜複雜的故事鋪陳,如骨牌般環環相連,十分有趣。
感想
之前和友人聊到自己有個小說想法,就是將事件的所有人,從原本不相關卻因為同一事件而有了殺人的念頭。可是卻發現自己想殺的人被別人所殺,於是從可能成為疑凶的角色卻轉為偵探的奇怪事件。但又由於此事件的關係人,每個人都存有殺人的想法,所以產生了環狀殺人的可能性,而他們彼此都有可能認識別人,但卻僅此一人,也就是自己帶來的朋友,可是一定不會將要殺之人供出認識,於是乎這件事情就成為非常重要的疑點,所以偵探也有可能有著生命的危險...以上,就是我的一個概念。
得知此想法的友人,便推薦我看這本骨牌效應,這一提醒也將我年老失修的頭腦給喚醒的一些記憶。更發現此書乃是恩田陸還未在台灣的知名度大開以前首先引進的作品。讓我存著疑惑的是,當初角川的這系列明明就是有關電影的小說,難道這本也是?!可是這部作品卻只有小說在台灣問世,而電影卻沒能跟進,頗為可惜!
已經對恩田陸不知該抱持著何種態度的我,在看完這部作品的同時,卻也發現此作的娛樂性成分遠較恩田陸的其他作品。此書從開頭的多線式發展到最後要將這些人物牽扯在一起實屬不易。要將出場角色的身分辨識度加強,要讓所有角色的出場順序及戲份要有平均的分配,儼然成為一部戲劇的編劇,要將同樣大牌的角色使他們能好好安分不會要求增加戲份,光是這點恩田陸就處理的很好。
其次,對於出場角色給讀者的印象更是重要,要預防讀者對於角色過多而容易搞混不時加強角色在某方面的特性。因此也使得此作的戲劇性意味濃厚,成為遊戲性的推理小說。就這點來看,改編成電影自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讓我聯想到改編最多其作品成為電影的赤川次郎,他的作品中曾有一本《毒》也有類似的設定。只不過此《毒》是以物品的流轉為主題。而恩田陸的這本卻是「炸彈」的流轉,但是主角是放在人與人的相互關係。兩者處理的手法仍大'相逕庭。
回歸前述,所以角色獨具特性使讀者能仍感受到角色的存在感,而不止只將其視為過場角色。但在另一方面,恩田陸又不希望這種特性太過清晰,失去「混亂」的概念,所以加進了「DOROYA」的紙袋。這紙袋簡直是將「混亂」的程度加成。在讀者明白角色的同時,又要對於其紙袋的繁多及其內容物和當時所攜帶的角色進一步連結。如同在面對恩田陸這位魔術師使出的猜球遊戲一般,到抵真正的球被藏在哪一個杯子內。這球可不是單墫的球,是名副其實的炸彈。於是乎,讀者就更受其所蠱惑,竭力想找出真正的炸彈。陷入越來越深的謎團!
事件的組成都是由一塊塊的拼圖拼成的,而事件中最關鍵的莫過於是主角。但是讀者在這部小說中看不到主角,每個人只是盡力完成自己的事情,卻意外地從配角成為事件的主角。他們對於這件事完全不知情,因此讀者也在爲他們窮緊張。於是如同「測不準原理」般,或「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這些人意外地搭上了線。而照理說要成為主角的警察,在此作中,如同一群愚昧的角色,不管是被飆車族耍也好,逮捕犯人的行為也罷,都可以看出警察根本是笨拿來突顯角色的有利證據。因此,最近看的一連串小說主角最後成為配角的典型,在此卻完全顛倒,反而是配角轉為主角,讓我想起夏樹靜子《77班機事件幕後案》,也是原本是事件的配角轉化為事件的主角的最佳典範。
故事的後頭,恩田陸維持她的一貫作風,就是不將故事說破。於是恩田陸又留下的伏筆,即便炸彈的袋子順利被警方解決。可是其他「DOROYA」紙袋的足跡卻仍在故事的結尾消失了!田上的甜點、佳代子的袋子、惠理子的神祕身分、「花繩子」的組織,還有最重要佳代子與正博的愛情還能繼續嗎?這些疑問就留待給下此骨牌被推倒的時候吧!
「關東人壽的團體+表兄妹與女人團體+東日本推理聯合會成員團體+參加『艾咪』試鏡團體+電影演員團+俳句同好團+激進派『花繩子』團體+警察團」八大團體連袂演出,令人目不暇給的作品。結合夏樹靜子《77班機事件幕後案》與赤川次郎《毒》兩書況味的作品,為我替恩田陸此作致上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