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均衡: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
The Fatal Equilibrium
作者:馬歇爾.傑逢斯
譯者:葛窈君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06年03月05日
愛與恨、仁慈與背叛……
任何與他人有關的感情
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
名人/媒體推薦
主角亨利˙史匹曼的長相和說話方式都很像傅利曼,差別只在他是在哈佛教書,而不是芝加哥大學。他總是把握每一個機會,解釋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他將如何解開教評會的謀殺疑案呢?這是基礎中的基礎,我親愛的薩繆爾森。——羅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MIT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是個引人入勝、構局嚴謹又充滿趣味的懸疑故事,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比這更愉快、更不費力的方法,可以吸收到充分的經濟學知識。——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以低成本的方式學一點經濟學,本書達到了令人愉悅的均衡。——《華爾街日報》
史匹曼總是從個體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闡述人類的行為動機,理論與實際雙管齊下,揭露人性的脆弱、貪婪,但是也會克制野蠻的行為。供需法則是他口中『基礎中的基礎,我親愛的華生』,教評員就是他大展身手的貝克街寓所。除了諷喻的描述與娛樂性的內容,小說中充滿了極具啟發性的經濟學原理解說,和作者的前一部作品(邊際謀殺)一樣。就算對凱因斯的理論不甚了了,只要是會用支票簿的讀者,都能夠盡情享受這本小說。——《出版人週刊》
內容簡介
一個機會成本問題:
他真的是自殺嗎?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輕學者——不論是否留任哈佛,都有大好前景等著他——竟然會認為自殺的機會成本(考量到他未來可能的發展,這成本可說相當高),比無法獲得終身職的情感成本要低,這樣的計算實在是匪夷所思。
還是效用問題?
然後教評會的兩位成員遭到謀殺,經濟系的亨利?史匹曼教授很清楚,兇手就在委員會成員之中,但是哪一位傑出的教授,會因為謀殺一、兩個(或三個)同事而大幅提高效用(也就是幸福與快樂)呢?
感想
我對這本書而言,其實沒有多大的好感。即便環繞在它身上的光環如此龐大,也讓我免不了暗嘲一般。有這種感覺的原因在於,現在實在是太多人利用一些微不足道的技巧強加諸在整個推理小說的結構之上,讓人以為這樣的東西就叫做推理小說。這是我很擔心的一環。儘管說要將推理小說變為普眾化,但我卻發現似乎越來越把推理小說的品質弱化了!推理小說不再具有一定的水準,只要這中間存在著“謎”,它就可被稱之為推理小說。尤其當我屢屢接觸到外國號稱的推理小說,更是心有戚戚焉!似乎原本領先於日本的歐美系推理小說,隨著歐美推理小說一堆幾乎是犯罪小說或是屬於較冷硬派的小說外,反而在詭計性上及動機上輸給了日本。照日本的分類就是本格及社會兩派相較於歐美整個推理小說而言,有著更充足的技巧與意義。或許東西方對於推理小說的觀感不同,才造成如此大的差異。儘管這本書給了推理小說一種新方向,“文以載道”應該是這本書所獲得的評價,但在趣味性及離推理小說,似乎仍有一段距離。總之,經濟系學生和推理小說迷兩者還是存在著很大差異,想要將兩邊的讀者都引起興趣的話,作者應要下更多功夫才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