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鋼穴

The Caves of Steel

作者:艾西莫夫 

編/譯者:蔡心語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2008/09/23

內容簡介

八十億地球居民,八百個巨大鋼穴……當地球人口暴增,資源耗竭
                              是人殺人?還是機器人殺人?

好萊塢鉅片「機械公敵」、「變人」原著作者艾西莫夫又一力作、「機器人系列」首部曲!
全球讀者口碑推薦,書迷票選百大科幻名作,BBC同名廣播劇、影集原著

紐約市C5級刑警貝萊專門追查兇殺案,
這次死者卻是治外領地「太空城」的精神領袖!
若不能即時破案,將演變成極度敏感的政治事件,然而嫌疑最重的激進組織,正一步步接近他與他的家人……這還不夠,太空城派出一位與他搭檔的刑警丹尼爾,英俊強壯,頭腦清晰,一切無可挑剔,卻是貝萊最痛恨的——機器人!  


當地球人口膨脹到八十億,
資源匱乏,人類分成兩個世界。
一群人在地球表面建造巨大的鋼鐵城市,其中一切都經過精密計算配給,小心翼翼維持脆弱的生態體系;而另一群人卻離開地球,靠著機器人的勞力過著長壽富裕的穩定生活。這場謀殺案震撼兩個世界,而貝萊夾在中間腹背受敵,只能靠他自己,因為無論真相為何,肯定會影響整個世界……以及他的性命。

「機器人系列」
主角貝萊與丹尼爾,首次登場

艾西莫夫創造出貝萊與丹尼爾這對不可能的拍檔,挑戰自己「機器人學三大定律」的邏輯陷阱,超越科幻與推理的精巧布局,讓人迅速陷入艾西莫夫建構的世界,深入兇案與人性核心。走進《鋼穴》,一定讓你大呼過癮!

「機器人系列」
艾希莫夫三大系列之ㄧ,是「銀河帝國」與「基地」系列的遠古開端。「機器人系列」首部曲《鋼穴》不但開啟了「機器人系列」的一連串刑案,男主角之一的丹尼爾,更是「基地系列」中蓋婭的創造者,他在《鋼穴》中首度豋場,為「銀河帝國」和「基地」這浩瀚的銀河未來史揭開序幕。

感想
  
       會找上這一本來看,完全是受到之前試讀活動的影響。自從看了《曙光中的機器人》後,便找來這系列的第一部《鋼穴》。回溯起貝萊與丹尼爾相識的最初。雖然打著「科幻推理」的名號,卻對科幻推理的實際面上,沒有多大的突出。推理性與科幻性的比重不是相當均勻。反而有種「打種臉充胖子」的意味。若它稱之為「科幻推理」就似乎有點僵推理的內容太過大眾化。而推理本身即便是大眾化的東西,可也不能就這樣稱之為「科幻推理」,就我的看法這本書應該是「科幻+推理」而不是「科幻推理」。

        看樣子這兩者好像沒有差異,但就我自己的解釋。前者乃是科幻小說帶推理性,而後者則是兩者本身是相互融合的。在此,我沒有說哪一種小說比較好。因為前者雖然是分開進行,而推理的程度上卻給足讀者線索,以讀者的世界觀去自行推理,不失其真實感。反觀後者,則以自有著規矩及作者自說自話的方式解釋一切,讀者只能作壁上觀,承認作者所說的合理性。所以兩方面各有其優缺點。

        回到正題,本書仍舊依循機器人三大法則去進行整個故事架構及合理的推斷。就書的簡介來說,對於內容並沒多加著墨。好像只看到一堆介紹文。與第三部無異又是一個殺人案件,此書以太空族的一位薩騰博士之死而懷疑是地球人所為。因此派遣擬人化的機器人丹尼爾與紐約警察貝萊協助合作偵查命案為開端。

        最初,貝萊與丹尼爾的相遇事極為驚訝的!看到丹尼爾的擬真度,開始懷疑起身為地球人的忌妒。更恐懼當太空族以機器人融入地球人,甚鼓勵地球人向外殖民的同時,地球人將如何自處。貝萊不斷懷疑丹尼爾是兇手,因為它違反了機器人的第一法則、它或許就是薩騰博士種種的理由。就對立的角度去觀察這件謀殺案,直到他確信丹尼爾不是薩騰後,他才放下心防。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當他發現自己的妻子與激進團體有關,而自己將要被迫卸下此職務時,他終於轉項正確的方向。此時卻發生殺機事件,而太空族也欲對此謀殺案草草了事,因為他們以若能迫使激進份子認同移民就對此事遺忘。貝萊在這限定時間內的推理成為自身關切的目標,對於整個大世界的運行根本不足掛齒。

        看了看這種命案發生,實在激不起很大興趣,甚至懷疑起為何紐約的警察如此彆腳。自以為是的個性從第三部就可以看到,沒想到第一部也是這種個性,屢屢讓人不快。而太空族人與其創造的機器人丹尼爾也是這種個性,更略帶點惡作劇的意味在裡面。透過第三部從新來審視第一部,發現根本沒有多大變化,這讓我看了頗為失望。兩邊人的互相懷疑,從此系列的最初到最終還是沒有改善。無可否認的,這當然是貝萊的責任。身為主角的他,在接觸最多的太空族的同時,連一點放下心防的角度也沒有,一味指摘他人(非地球人)的不是,不肯真正推斷兇手。以這種人為警察還真為地球人感到汗顏呢!若貝萊只是想代表地球人捍衛主權的作法,他是成功的。可是卻到第三部還在玩這種手段,難免會令看過第一部的人不是滋味。而模式的固定性,更令人不快。過分強調書的意涵,而欠缺故事的新穎,更令讀者感到失望。

       開故事的情節,雖然我對於以最大利益而放棄最小利益的結局頗為唾棄,因為這會讓我懷疑起作者提出《聖經》中故事的那段情節所要表達的觀念。而貝萊的推理僅是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看完沒有大快人心的感覺,好失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艾希莫夫所構築的世界,此書以地球為背景,就我對艾希莫夫構築的世界自行推斷是城市以鋼筋水泥構築城的外圍,而太空族在地球所居住的地方應等同於租界地,以關卡成為之間的通道。兩者間就像是中古時代以「城」與「城」之間的關係,在這中間卻是無人看管的地帶。

       了解地域觀念之後,地球人的交通道路在上面運行的不是車而是人,像跑步機一樣,有著不同時速的道路供人選擇。而為符合經濟效益需求,幾乎所有東西都以公共為原則,例如電影院、公共衛浴......等。私人的物品成了有階級的特權,連吃飯也是大多在公共區域用餐,每個人固定有配給的餐券,而要排隊用餐。同樣有階級者可以插隊並領到更好的食物回家用餐。在此,又可看出,地球人有階級觀念可是卻渴望能有「私」的範圍。彷彿回到羅馬時代,儘管「公」的設施出現,但「私」也更為人所追求。

        地球人對於殖民懼怕,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太空族卻反之。為增加太空族群的融合或是滿足自己的抵抗力,希望地球人能向外擴展,而太空族人也能避免太過安逸。本書就太空族的著墨甚少,僅解釋為何要與地球人隔開生活,對兩者間的誤會也只做了小小的修正。或許在《裸陽》可以看到更多關於太空族人的事蹟。

        喜歡艾希莫夫的人不能錯過的書,尤其是還沒看過第三部的人,看這部才會有新的感覺,可惜我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傑 的頭像
    小傑

    蒐書狂魔傑桑的遊園地

    小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